|
讀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了解2025年農業發展趨勢!要聚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重點實事,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葉興慶說,會議提出做好“土特產”文章,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對于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他表示要按照會議要求,順應人口變化趨勢,在規劃建設中進一步增強前瞻性,既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度和便利性,又要避免造成資源閑置浪費。 會議提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黃季焜表示,要更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同時,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注: “千萬工程”即“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的。 “千萬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 土特產:是指依托本地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打造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和產業。“土特產”不僅僅是指某地特有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如陜西蘋果、新疆大棗、寧夏灘羊等,還包括基于地方特色資源加工而成的工業衍生品以及農事體驗、特色餐飲、鄉村旅游等服務類產品 在2025年的重點任務中,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居于首要位置。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朱晶表示:一方面要繼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重點通過提高單產、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等措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強化政策支持,提高補貼的精準性與指向性,切實保障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糧食安全的生命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注意到,會議要求“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這將有助于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 會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朱晶表示,要挖掘良種良機良法對提高單產的潛力,加快良種培育,推進農機裝備智能化應用,增加研發投入,鼓勵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 鐘鈺說,會議提出“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這一創新舉措將更加有利于激勵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不吃虧,進一步激發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構建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安全格局,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注:占補平衡 是指《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新質生產力: 是以農業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農業要素優化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產率,旨在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加快推進農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形成了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的特色主導產業。脫貧人口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消費幫扶等方式分享更多收益。 會議要求,要毫不松懈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項工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激發農村低收入人口內生發展動力,應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要實行分層分類幫扶,有效精準施策,提高幫扶效能。 李國祥表示,要因地制宜把特色優勢產業選好、培育好。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做到“服務前置”,根據農村產業發展需求及時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幫助農民探索市場,打造完整、順暢的農產品產銷鏈。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本次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討論稿)》,并對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作出部署。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2023年開始,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相繼到期,今后5年是高峰期。當前,在安徽、湖南、廣西啟動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整省試點。同時,各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蓬勃發展。 黃季焜說,會議明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這項部署將增強農民對土地承包權的安全感,激發農民長期保護和投資土地的積極性。2025年到2029年是政策實施的集中期,當前務必在做好試點示范與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會議明確要求“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專家表示,工商資本下鄉、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民,應投資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農產品加工、儲運、營銷等產業,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做好“三農”工作,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 當前,各方面正堅定信心、真抓實干,著力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向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不懈奮斗。 文章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聯系授權并注明來源! |